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播报:电视剧提质减量时代,“上海牌”电视剧缘何佳作频频?

2023-06-26 17:15:22   来源:中国青年报  

中青上海校媒记者卜凡 肖尧
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王烨捷

6月25日举行的沪产电视剧研评会上,收录了50部佳作的《新时代优秀沪产电视剧集粹》首发。在中国电视剧“提质减量”的时代,缘何“上海牌”电视剧佳作频频?


(资料图)

“这些沪产剧,既可以体察‘沪上人家’的情绪心态与人生况味,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。”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副会长、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李京盛说。

优秀沪产电视剧论坛嘉宾合影。中青上海校媒记者肖尧/摄

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,也是中国影像的主战场。曾经,以《上海一家人》《蹉跎岁月》为代表的海派电视剧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,也引领了那个年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浪潮。新时代,沪产电视剧急需破题。

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、局长、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方世忠表示,上海要建立题材“蓄水池”、用好创制“加速器”、打造最强“支撑力”,营造上海“剧作创制最优生态”。

“蓄水池”该蓄什么样的“水”?最新的储备可见一斑,《大浦东》《功勋》《心居》《在一起》《破晓东方》等赫然在列。论题材,这几部重点创作分别主打红色、都市、抗疫、金融不一而足,但万变不离其宗,“行进中国”与“最上海”两大关键词呼之欲出。

各领域嘉宾正在进行现场讨论。中青上海校媒记者肖尧/摄

从《大浦东》到《破晓东方》,从《心居》到《安家》,无论是新中国诞生之初上海的城市治理,还是当代上海的金融变革,抑或是围绕普通百姓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医、学讲述的平凡生活故事,都具有鲜明的上海特色、浓郁的海派风情。

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、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,沪产电视剧的优秀基因植根于“上海文化”的底色中。30多年前的海派电视剧深深打动过观众的心,也成为那个年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。“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创作,植根于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沃土,是以高扬地方的文化优势和审美特色等因素优化组合的精品力作。”仲呈祥认为,新时代的沪产剧应该坚守住那些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过的优秀传统。

在入选的新时代沪产剧代表作品中,有改编自阿耐长篇小说《大江东去》的《大江大河》;改编自著名史传作家刘统纪实文学《战上海》的《破晓东方》,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,以“穿越”式叙事激发出古今价值观碰撞的《庆余年》,对路遥的文学名著《平凡的世界》和《人生》的改编等等。李京盛认为,这些作品“让观众清晰地体察到了在大都市万象纷繁的背景下,生活的涓涓细流是怎样的日夜奔腾不息。”

著名文艺评论家郦国义说,当下如何推动、加深文学与影视之间的“双向奔赴”和“双向赋能”,已成为一个热门的实践课题,“经典名著传播的美育引领,也应成为两个‘双向’的题中应有之意,值得引起业界和媒体的充分重视。”

沪产电视剧里有面向全国视野的“大”格局。从全景展现建党历程的《光荣与梦想》到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战犯改造的《特赦1959》,从经侦剧《猎狐》、援非医疗剧《埃博拉前线》,到科幻剧《三体》、军旅剧《特战荣耀》、冬奥剧《超越》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、作家毛尖认为,这些沪产剧叙事丰富了也改变了“MADE IN SHANGHAI”的摩登本质,“真正打开了‘大上海’的格局,也把‘大’变成一种更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前缀”。
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www.caikuang.nanfei.cn 版权所有
网站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
邮箱:58 55 97 3@qq.com